金門特色小吃-金門春捲-拭餅
拭餅又稱婆餅、薄餅、七餅、妻餅、擦餅,也就是台灣俗稱的潤餅。為金門用於清明節祭祀祖先時的供品。
早期包拭餅時因多是村莊共同參與的村莊活動,因此慢慢延伸出非常多種口味。拭餅依據個人口味有鹹口跟甜口。鹹口的部分為將菜色各自分類入鍋炒,每樣裝成一碗,例如:豆干、豌豆、雞蛋、紅蘿蔔、大頭菜、筍絲...等等。另外需注意,準備好的菜碗要先祭拜祖先後,才能全部入鍋拌炒均勻,最後包裹至餅皮內食用。
小朋友愛吃的甜口則是使用金門有名的貢糖、花生粉,還可以用花生麻荖包裹至餅皮內食用。
春捲的由來,可參考下列說明:
1.介之推與晉文公
春秋時期晉文公重耳,在外流亡飢餓,介之推割自己的大腿肉給重耳吃,讓他免於飢餓。多年後重新掌權,為了感念介之推,打算冊封他,可是介之推不願意做官、避不下山,晉文公一怒之下放火燒山意外燒死他。懊悔不已的晉文公設立「寒食節」,規定此節不可生火煮食,清明吃潤餅的習俗,也隨晉代中原人士大舉南遷,進一步傳到台灣。
2.唐朝
有立春吃春捲的習俗。杜甫就有句詩道:「春日春盤細生菜」,《四時寶鏡》稱:「立春日,食蘆菔、春餅、生菜,號春盤。」
3.元代
在元代已包餡油炸的春卷,「卷煎餅」有記載:「攤薄煎餅,以胡桃仁、松仁、桃仁、榛仁、嫩蓮肉、干柿、熟藕、銀杏、熟栗、芭欖仁,以上除栗黃片切外皆細切,用蜜、糖霜和加碎羊肉、薑末、鹽、蔥調和作餡,捲入煎餅,油焯過。」
4.民間傳說
潤餅由明代進士蔡復一(金門鄉賢)的夫人李氏首創,相傳夫人因為蔡復一公務繁忙,無暇用餐,擔心身體不好的丈夫不堪負荷,以麥製做餅皮,再將飯菜包至餅皮內,形成一捲一捲的,這樣丈夫在忙碌時,右手執筆,左手取食,可以邊辦公邊享用。夫人的聰明賢慧,所以民間又有「美人薄餅」或「夫人薄餅」的說法。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