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我們可以透過顯見的小事情發覺關於人類天性的重要線索。

據觀察,在一到十二歲間,許多孩子對填充、柔軟的物品會展現密切的依附感,這些物品通常被做成小熊、兔子或是比較少見的企鵝的樣子。這段關係的深度可以很驚人。小孩和他的絨毛玩具一起睡覺、和它說話、在它面前哭泣,還告訴它絕不可能告訴他人的事情。真正令人驚嘆的是,動物玩偶會照顧它的主人,用獨特的成熟和善良語調與他對話。它可能在危機發生時激勵小孩,告訴他別擔心太多,並期待未來更好的時光。但當然,動物玩偶的角色完全是被創造出來的。那動物僅僅是由孩子心裡的一部分所創造或賦予生命的東西,以能照顧另一部分的自己。

英國心理分析師 Donald Winnicott 是第一位認真又感性地研究泰迪熊行業的人。在 1960 年代早期的一篇論文中,Winnicott 描述了一個六歲男孩,他的父母嚴重虐待他,男孩和他祖母送的小動物玩偶產生強烈的連結。每天晚上他都會和玩偶對話,將他緊緊抱在胸前,且掉幾滴淚在他那帶有髒汙又逐漸變灰的絨毛上。那隻玩偶是男孩最珍貴的資產,男孩會為了它放棄一切。當男孩向 Winnicott 簡述這個情況:「沒有人能比兔兔更了解我」,在這讓 Winnicott 感到有趣的事是,當然,男孩創造了兔子,賦予他個性、聲音,以及和自己說話的方式。男孩是在透過這隻小兔子和自己對話,以一種充滿生活中少見的憐憫和同情的聲音跟自己對話。

雖然這聽起來有些奇怪,但和自己對話是我們人生中常見的行為。常常當我們和自己對話時,我們的語調會嚴厲又苛刻。我們責備自己一事無成、浪費時間或行為反常。但據 Winnicott 所知,心理健康取決於必須以一種更溫柔、寬容且懷抱希望的心底聲音表達。為了繼續下去,有時候心裡某一面必須告訴另一面批評已經夠了:它能理解,任何人都可能碰到這種事,人人都沒辦法事先知道。就是這種不可或缺的和藹聲音,那是孩子最先開始練習和實現的--透過填充動物玩偶的協助。

青春期時,這些動物玩偶往往被丟到一邊。它們變得令人難為情,喚起一種我們亟欲逃避的脆弱感。但依照 Winnicott 的建議,若我們發展良好,擁有填充玩偶時的試驗應該要跟著我們一輩子--因為,就本質來說,我們會常常對生活周遭的人感到失望,他們無法理解我們、不願聆聽我們的悲傷,而且不會以我們渴望且需要的方式善良地對待我們。

因此每個健康的成人都應該有自我照顧的能力,也就是退回一個安全、僻靜的空間,並以一種溫柔、鼓勵和極其寬容的語調說話。雖然我們不會將寬容體貼的自己正式標籤為「小白兔」或是「黃色小熊」,但這並不應否定長大後能自我照顧的自己是早期絨毛玩偶化身的功勞。

為有美好的成人生活,我們需要看見自己的力量和倒退、稚氣狀態之間的連結。真正的成熟需要和看似難為情或羞辱般地脆弱的事物達成一種仁慈的和解。

我們應該向動物填充玩偶的真正樣貌致敬:在了解如何照顧自己這項重要工作起步時幫助我們的一樣工具。

 

歡迎到 May May玩手作  點讚、追蹤

可能是鉤針編織和文字的圖像

 

 

arrow
arrow

    Fencing 54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